克羅采奏鳴曲 -- Kreutzer Sonata

文學改編的電影使文學形體化; 電影的配樂, 又使電影的靈魂從映像中昇華 .
文學改編的音樂使文學形體化; 演奏者的表達, 又使音樂的靈魂(音樂性)從樂譜中昇華.
音樂改編的文學又使音樂形體化; 文學中的意境, 又使文學的靈魂從文字中昇華.

第一種感受不勝枚舉 .
第二種感受有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, 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, 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等...
第三種在感受在讀過托爾斯泰(Leo TolStoy)的克羅采奏鳴曲後 分享其中兩篇感觸:

1. 克羅采奏鳴曲: 依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(Violin Sonata No.9, Op.47)而命名, 但依貝多芬月光奏鳴曲(Piano Sonata No.14 in C#-, Op.27 No.2)構思整篇文章架構.(實在感同身受--讓人打瞌睡). 最後文中主角在目睹其妻與他男子合奏克羅采奏鳴曲時, 醋意大發而終將其妻謀殺 .

文學的月光奏鳴曲與音樂的克魯采奏鳴曲, 如同相對的二面鏡子; 而思緒如同鏡中之物, 無限延伸. 頗有詩中有畫, 畫中有詩之意境.

2. 人靠什麼生活: 一個的天使犯了錯, 上帝將他貶到凡間, 交給他三個題目去了解人類: 人心裡存在什麼? 人天生缺少什麼? 及人靠什麼生活? ....

文章以愛為主題. 在未道出主題前, 天使在人間的生活鬱鬱寡歡, 而天使在三種情境下露出的笑容, 使人覺得溫暖而感性卻難以捉摸. 直到最後天使說明了自己的身分並說明問題的答案, 才將愛這個字, 予以最深刻且完整的詮釋.

這種俄國式的浪漫, 恰如情侶間的愛撫, 雖重複而平淡, 而每一次的平淡總是牽引並鼓動著主神經而深刻, 每一個深刻都被累積到最後才予以爆發. 俄國作曲家好像也來這一套: 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v)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 (Symphony No.2 in E-, Op.27), 與第四號鋼琴前奏曲; 或者是柴可夫斯基(Tchaikovsky)鋼琴協奏曲終曲樂章(Piano Concerto No.1 in bb, Op.23 ). -- 同樣重複的浪漫旋律以不同層次予以表現, 如同天使的三次笑容, 而最後再將累積的情感作一次性的宣洩. 好像很老套, 卻每次都受用.


--jp